商标信息化建设随着商标申请量的增加和历史商标数量的积累,在商标审查、对外服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鉴于商标业务和商标信息化建设集中统一在商标局,建设一套架构先进、稳定可靠的商标信息化系统就成为推进商标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笔者在商标局转隶国家知识产权局前负责商标信息化建设,对“商标四期”规划设计进行了初步研究,略加整理如下。
一、商标信息化系统现状
(一)系统状况
(二)存在问题
二、商标四期系统的建设目标和内容
仅从技术角度考虑,商标四期的建设目标和内容如下:
一是着眼长远,重构系统架构。搭建根基稳固、扩展方便的基于“微服务”等互联网通用架构体系,解决目前系统耦合性高、单表数据量大、扩展困难等问题,确保系统拥有高扩展能力,系统支撑力能够伴随商标申请量持续增加而平稳提高。
二是解决三期遗留问题,完善内外网系统。解决类似电子档案库这种瓶颈问题;大规模清理商标问题数据,提升数据质量;同时根据商标业务发展需要,进一步优化流程,完善相关系统。
三是提升商标智能审查和智能检查能力,较大程度提升商标审查效率和审查质量。四是完善硬件支撑环境。根据未来架构,有目的、有方向积累硬件资源,确保系统拥有足够的计算和存储能力。
三、商标四期的建设原则
(一)平稳过渡原则
商标三期系统支撑着商标局和五个京外审查中心日常工作,支撑着每年800万的审查量,系统不能停。保证商标业务的正常运转和商标三期、四期系统平稳过渡,是商标四期系统建设的首要原则。
(二)继承现有、有限重建原则
商标三期的业务处理流程是经过原商标局、商评委、审协中心商标业务人员反复研究确定的各方都基本认可的流程,商标的上层应用是对这些流程的具体实现,即使重建同样是基于原有流程,没有必要整体推翻重建;同时任何流程修改都会导致其他流程受影响,为了保证平稳过渡,四期系统也不应全部重建,而是根据实际需要,实事求是、重构底层架构,有限重构、有限重建。
(三)重点建设、逐步实施原则
商标三期数据库包括录入库、审查库、查询库、档案库等;三期业务系统包括审查系统、审理系统、抽检系统、审限系统等,数据库多、数据量大、系统繁多且交织紧密,整体生态环境已经建立。为了保证生态环境正常运转,应针对重点关键问题,拟出处理计划,逐步实施;像三期建设时的整个系统统一招标,全部推倒重来只会把生态破坏,使系统停摆。
另外,按照商标信息化体量,个人估计发改委批复工程经费不会超过法人库或“一张网”经费,经费量不支撑把三期系统推倒重建。在三期系统基础上,需充分利用难得的资金支持(四期经费批复后未来十年可能再无商标专项信息化经费),区分重点内容,精准改造建设,大规模积累硬件计算和存储资源,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为未来奠定扎实的架构基础,为未来留足足够的硬件资源。
(四)松耦合、轻量级原则
四期建设对架构调整的首要目标就是解耦合,即采用微服务等互联网架构,让重量级的三期系统变成轻量级的服务和系统的集群。上层各系统模块要单独提供服务,对任何模块的修改不影响其他模块的应用;底层要支撑自动横向扩展,资源不够时可以通过简单的扩充追加X86服务器等硬件资源解决。
(五)智能化原则
商标业务流程信息化已基本在三期系统中实现,目前业务也基本稳定,三期系统也正在支撑着商标局和五个京外中心的业务正常运转。三期系统实现商标审查、审理和外网服务电子化、自动化的建设目标已经达到。商标四期的最主要建设目标就是实现智能化,实现效率和质量的大幅度跨越。商标智能化是为商标信息化、商标业务插上灵性的翅膀,没有实现智能化的四期系统是战略失败的四期系统。
(六)需求收口原则
需求收口是确保系统建设质量的最关键因素。业务部门不能无限提需求;需求确定后,不能无限改需求;需求签字确定后,没有特别情况不能修改需求。需求明确、需求收口是系统按时有效完成的前提。
四、四期建设其他建议
注释:[1]广义商标三期系统是指包含商标内网审查系统和外网服务系统的整个商标信息化系统,本文按照商标局内部习惯称谓,将商标内网审查系统称为商标三期系统。
作者单位: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信息中心